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Social&Humanities Science Research Affair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关于开展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研究院)、中心:

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及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为导向,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一)重点支持方向

2022年度重点实验室支持方向:生物医药、生物种业、新能源、绿色铝硅、传染病、麻醉学、重症、儿科、公共卫生、病毒学、生物安全、护理学、老年健康、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天文学、量子物理、集成电路、区块链、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

2022年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方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基础前沿技术)、区块链、高端科学仪器、医疗器械、重大工程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碳中和(碳零排和碳负排技术)、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方向。

(二)建设原则

按照规模适度、竞争择优、体现特色、填补空白、避免重复的原则遴选建设。建设过程中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执行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建设思路。

(三)申报条件

1.重点实验室面向科学前沿、前沿技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工程技术领域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求,开展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开发验证、科技成果工程化与系统集成。

2.负责人为高校科研教学一线的全职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展培育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3.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国家和云南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学科支撑、区域特色和应用前景。

4.科研基础较好,拥有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承担国省部级以上科研或工程化任务,研究成果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注重高校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培养。

5.拥有学术水平高、作风严谨、组织能力强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有一支团结协作、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优秀研究开发群体。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6.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相对集中,条件良好,现有实验室面积或工程开发用房应在5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总值达500万元以上。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及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7.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参照《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四)申报限额及经费来源

1.申报限额

因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中给予各高校申报限额,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费支撑能力等整体情况自行决定是否申报。故按照申报限额不超过5个(全校范围文理工科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合计申报数量)的要求推荐上报。

2.经费及场地来源

采取省立校助的方式,在立项后学校予以一定经费资助,同时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建设经费、自行寻找场地。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分别为90万元、60万元,第一建设周期为3年。

(五)认定程序

1.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采取学校推荐、省教育厅认定的方式进行。省教育厅将根据学校的推荐情况,在综合考量学校优势、特色及发展规划,学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及双一流建设等因素基础上择优认定。

2.参加2021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申报,经过专家评审推荐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并在20211229日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公示公告栏中进行公示的云南财经大学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贸易区块链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9个工程研究中心,直接认定为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不参加此次申报工作。

(六)其他事项

1.符合申报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须编制《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件1),并与附件材料合并装订成册,提交纸质版一式3份,并提交电子版。

2.申报以学校为单位,不受理个人申报。请各申报单位填写《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汇总表》(见附件1),提交电子版。

3.请各申报单位于202255日中午12:00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明远楼350室,电子版发送至社科处邮箱(请勿发送涉密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4.已批准的国家级、省部级和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不再重复立项建设。

二、科技创新团队

(一)申报条件

1.创新团队以理工农医领域为重点,瞄准国家和云南省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学科前沿确定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成果推广应用前景。

2.创新团队的建设应与学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紧密结合,能更好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

3.创新团队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云南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牵引带动作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4.团队带头人应为高校科研教学一线的全职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曾主持或现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能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带头人应作为主要成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5.创新团队应为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研究集体,成员由7—9人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最大年龄不超过55周岁。应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机制、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以及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创新团队成员专业结构应紧密相关,获得成果及在研项目应与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一致。

6.优先支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的创新团队以及能直接服务云南三个定位两型三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和八大重点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亟需和空白领域的创新团队。

(二)申报限额及经费来源

1.申报限额

因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中给予各高校申报限额,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费支撑能力等整体情况自行决定是否申报。故按照申报限额不超过5个(全校范围文理工科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合计申报数量)的要求推荐上报。

2.经费来源

采取省立校助的方式,在立项后学校予以一定经费资助的同时,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建设经费。第一研究周期为3年,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团队资助建设经费分别为40万元、20万元。

(三)认定程序

采取学校推荐、省教育厅认定的方式进行。省教育厅将根据学校的推荐情况,在综合考量学校优势、特色及发展规划,学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及双一流建设等因素基础上择优认定。

(四)其他事项

1.各单位认真编写《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件2),并与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纸质版提交一式3份,电子版一并提交;同时,填写《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申报汇总表》(见附件2),提交电子版。以上材料请于202255日中午12:00前报送至明远楼350室,电子版发送至社科处邮箱(请勿发送涉密材料)。

2.已批准的国家级、省部级和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不再重复立项,与已建设的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相近的,不得重复申报。

三、注意事项

(一)请各申报单位务必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填写申报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须形式规范、整洁。

(二)请各申报单位务必于申报截止时间前提交材料,因逾期提交未能参与校内评审的将视为放弃申报。


联系人:崔淦、陈竹

联系电话:0871-65930770、65036376

邮箱:shekechu@ynu.edu.cn


附件:1.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材料.rar

           2.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申报材料.rar



社会科学处

2022414